台湾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边的一座岛屿,南北长约383.5公里,东西最宽约144公里,海岸线全长约1,239.6公里,含澎湖群岛总长约1,566.3公里,面积约35,879平方公里。台湾的名称由来很多,其中一种是来自居住在台湾岛南部的原住民西拉雅族对外来者的称呼[1];荷兰时期称台湾为“Taioan”,以音译转写为汉字“大员”、“台员”、“大湾”或“台窝湾”,这些名称原本是指现今的台南地区,后来演变为整个岛屿的名称。台湾有另一个名称叫做“福尔摩沙岛”,是从葡萄牙语美丽之岛“Ilha Formosa”音译而来,在1950年代前是台湾主要的英语名称。
1949年后,台湾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于指称撤退至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1990年代后,在非官方场合被普遍用于指称中华民国政府行使主权的区域,包括台湾本岛与附属小岛,以及台湾海峡中的澎湖群岛,台湾海峡西侧紧邻福建的马祖、金门与乌丘,台湾海峡西南侧在南海上的东沙群岛,还有南沙群岛中的最大岛屿太平岛和中洲岛。
目前台湾本岛约占中华民国实际行政区域面积之99%,其约位于东经120度至122度、北纬22度至25度之间,并有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台湾的附属岛屿,有位于东侧外海的龟山岛、绿岛、兰屿,北部外海的彭佳屿、基隆屿,西南沿海的小琉球,钓鱼台列屿(尖阁诸岛)也包括在内。
注:台湾原写作臺灣,“臺”为正体字,为书写方便,此字后来与同音字“台”通用,现今多用“台”字,但在正式文章上使用“臺灣”。
地理
台湾岛的生成
台湾岛主要是由两个板块的挤压产生。分别是属于大陆板块的欧亚板块,以及属于海洋板块的菲律宾板块。挤压的作用分为两个部分。在菲律宾板块西边,欧亚板块沉入菲律宾板块下方,而菲律宾板块的北边,则是菲律宾板块沉入欧亚板块下方。挤压作用使得台湾岛逐渐隆起,并且在台湾的南方形成马尼拉海沟、吕宋海槽与吕宋岛弧,以及在台湾的东北方,形成琉球海沟与琉球岛弧[2]。
台湾岛突出海面之后,形成许多山脉。花东纵谷将台湾岛一分为二,纵谷东边的海岸山脉属于菲律宾板块,西边的中央山脉、雪山山脉与玉山山脉则属于欧亚板块。玉山山脉形成之后,由于上层向西滑动而形成了阿里山山脉[3]。来自高山的雨水冲刷,导致了山脉西侧冲积平原的诞生。至今持续的板块运动,则产生了火山群与频仍的地震。
现今台湾地形
台湾全岛南北长约395公里,东西宽最约144公里,海岸线全长约1,200公里,含澎湖群岛总长约1,520公里,面积约35,915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山脉大多成东北偏北走向。主要山脉有纵贯南北的中央山脉,靠西侧的玉山山脉与阿里山山脉,北部的雪山山脉,以及紧邻东海岸海岸山脉,这些山脉合称台湾山脉。最高峰为玉山山脉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不仅是台湾、华东第一高峰,也使台湾岛成为世界地势高度第四高的岛屿。丘陵地带则大多在北部与靠近山脉地区,这些山地与丘陵共约占台湾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平原与盆地虽狭小分散,却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盆地有北部的台北盆地,中部的台中盆地与埔里盆地,以及东部地区的泰源盆地[4]等。嘉南平原位于台湾南部,是台湾最大的平原。其他还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屏东平原,东北部的兰阳平原,以及东部的花东纵谷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势较高的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园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
台湾的主要的河川大都在西岸,长度最长为中部地区的浊水溪,流域最广为南部的高屏溪。北部的淡水河则是长度第三与流域面积第三。其他由北往南依序为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曾文溪等。东北部与东部地区主要河川则有兰阳溪、立雾溪、花莲溪、秀姑峦溪等。[5]
地理位置
台湾岛西临台湾海峡,与对岸的福建省平均距离约200公里。北边隔东海与日本琉球群岛相接。东边为太平洋。西南边是南海,南边则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在西太平洋由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琉球、菲律宾等众多岛屿所形成的岛弧花彩列岛中,台湾位于中枢位置。目前台湾使用东经120度的UTC+8区时(国家标准时间)。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台湾位于东亚岛弧中央,为亚太经贸运输重要枢纽。
气候
台湾岛以中南部嘉义与花莲通过的北回归线,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北部为副热带季风气候,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5月到9月是台湾的夏季,每日气温经常可达27到35度。7月的平均气温达到28度。冬季时间短,气候也较温暖,1月平均气温为14度,但在合欢山、玉山、雪山等山区地带仍然有降雪的机会。
台湾平均年降雨量为2515毫米,但是伴随着季节、位置、标高的不同,降雨量也随之变化。北部、东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被称为“雨港”。中南部的雨季,则主要在夏季。
台湾岛经常有许多台风经过,6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平均都有三到四个台风侵袭台湾。台风为台湾提供了充沛的水分,但由于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发洪水与土石流等灾害。另一方面,台湾如果缺少夏季台风所带来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现干旱。台湾冬季盛行来自蒙古高压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能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主要城市
台湾大部分城市集中在本岛西部平原地带。最大的城市是位于台北盆地的台北市,台北市也是1949年后中华民国实际上的首都,在1957年前,台北市也是台湾省政府与省会所在地,之后省府才迁往位于中部南投县的中兴新村。东北部的基隆市是北部最大的海港。台湾南部最大的都市是高雄市,也是南部的工业中心与台湾最大的港口。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是台中市,据有台中港。此外人口较多的城市尚有北部的板桥、重新、双和地区、新竹市、桃园市、中坜市,中部的彰化市,南部的嘉义市与台南市,东部的花莲市与台东市等。
历史
17世纪以前
最早定居在台湾的原住民,其文化与海洋息息相关。据中华民国行政院的资料,以及语言学和人类学的一些研究,台湾原住民与太平洋区域住民(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波利尼西亚等地)的语言同属于南岛语系(也称“印度尼西亚语系”),而中国华南地区并不属于南岛语系。由人类学及古文化的角度,台湾原住民的缺齿、纹身、口琴、卉服、织贝、腰机纺织、贯头衣、亲族外婚、父子连名、年龄分级、老人政治、鸟占、出草(猎首)、灵魂崇拜、室内葬等特征,都属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的特质。[6]
《三国志》记载三国时代吴国曾指派军队登陆夷洲,《隋书》则有隋炀帝派兵攻打流求国的记载。但目前还欠缺考古学的证据可确认夷洲与流求国的真实位置,学者间也没有一致的意见,只能当做研究古代台湾的一种参考而已。若想进一步予以论断,必得重新觅取明确的资料才有可能(参:夷洲、流求国)
荷西殖民时期
荷兰统治时期,为增加米、糖等农作物产量,开始招募中国福建沿海一带的居民迁往台湾开垦种植。台湾在1624年至1662年间被荷兰人殖民,北部也曾经为西班牙占领[7],后来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在东亚展开竞争,企图独占市场,于是对日本政府散播西班牙企图颠覆日本政府阴谋,引起日本锁国政策(仅仅允许清帝国与荷兰)。为了进一步驱逐西班牙势力,于是荷兰人北上攻打西班牙,称霸台湾。随后郑芝龙也大规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湾。
郑氏治理时期
反清复明的郑成功经过九个月的苦战,迫使荷兰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黄历十二月十三(公历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自此台湾归为郑氏政权治理。后来于清朝康熙年间,清军击败郑氏后代,将台湾划入清朝版图,归福建省管辖,结束郑氏三代前后22年的统治。[8]
清治时期
初期清朝政府对于台湾的统治采消极政策,未经许可禁止移民,但中国大陆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险偷渡来台,在台湾西半部各地落脚定居,后来慢慢开始有向台湾东部开垦的行列,但为数不多[9]。19世纪中叶以后,随列强逐步由海路进逼中国,台湾在1860年起,开放部份港口开放对外通商。1874年,日本藉台湾南部原住民杀害琉球渔民事件,出兵恒春半岛,即“牡丹社事件”[10]。1884年,中法战争中法国军队出兵澎湖群岛及台湾北部[11]。这都让清朝逐渐重视台湾在海防上的重要性。1885年,清朝设立台湾省[12],由刘铭传出任首任巡抚,在台湾励精图治,使台湾在短短五年间成为当时中国最西化的省份。[13]
台湾民主国及日本统治时期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后,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接收初期,台湾官绅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让日本,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抵抗日本军队的接收,结果日军甫登陆唐景嵩立刻逃至厦门,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之后三个月,民主国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并共造成台湾方面14000名兵勇战死,史称乙未战争,同时也是台湾史上最大一次战争。[14]
初期日本治台任用军人为台湾总督,以敉平当时各地的动乱组织。后到日本大正年间,政局转稳,日本政府开始大量建造各项基础建设,如自来水、电力、公路、铁路、医疗、教育。并大量开采台湾自然资源,如金铜煤矿、森林、樟脑、蔗糖、稻米、食盐等,用来作为日本重工业的发展。同时,日本重新划定台湾行政区域,对重要的区域都市开始进行“市区改正”工作,拟定都市计划,改变过去台湾常见的清末闽南地区的乡镇风光,使得街道风貌渐为西洋化,并规划道路桥梁、公园绿地、自来水与下水道、电力工程、卫生机构、公家厅舍等。
另一方面,受制于殖民政策,日本对台湾人进行殖民教育。虽然在教育制度上对台湾本地人并没有明文限制,但是台湾人受到与在台日人的差别待遇或歧视则时有所闻。虽然一般认为日治时代的台湾人,被限制仅能接受医学、农牧等技术性质高等教育。不过这种说法是以讹传讹。二二八事件的遇害者就不乏是在日治时代修习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台大文学院长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吴鸿麒、新竹地检处检察官王育霖(为台湾人在日治时代第一位检察官),台南市名律师汤德章等等,不胜枚举。对推广台湾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15]
台湾人民对于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为激烈的武力冲突(以中、南部地方势力居多),最后都以被镇压瓦解或被诱导归顺收场。自1920年代开始,随着日本进入“大正民主”时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民族自决”主张的影响,台湾的知识份子也展开一连串要求自治与制度改革的运动,结合偶发的劳工运动,并向民间广为宣传,但到了后期,因为左、右两派的分裂,及殖民政府加强压制力道而逐渐消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37年起),日本为加强对台湾的控制,推行皇民化运动,“鼓励”台湾人说日语,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饰,奉祀传统日本宗教信仰,全盘接受日化生活。另外也以各种方式召集台湾人从军或负担军队劳役,投入中国及东南亚战场。
中华民国领台时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并签署《日本降书》,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代表何应钦接收台湾,而后设立与中国大陆省级行政体制不同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并由陈仪出任台湾行政长官。但因为陈仪等接管官员贪污、任用亲信且军警纪律败坏,加上战后经济崩溃导致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和政府造成的文化冲突,以及部分新住民(外省人)相对于老住民(本省人)在社会和经济地位上具高度优势的不平等待遇,最后在1947年初,因查缉私烟所引发的警民冲突,导致二二八事件全面爆发。一星期后,国府派兵来台镇压,后续还有清乡行动,许多与事件无关的各界菁英与百姓也被无故杀害,或逮捕之后不经审判而被监禁、处死或就此失踪。此事件揭开了19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高压的序幕,并埋下后来族群对立与台湾独立运动的种子。
1949年,在中国大陆,中国国民党的军队被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击溃,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共产党在大陆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迁台初期,国民党领导人蒋中正以反攻大陆作为口号,以反攻大陆为由冻结宪法,施行戒严法,展开长期的戒严。其间有一些小规模的战役,与中国大陆直接武力冲突直至金门823炮战双方暂时停火后为止。国民党政府在台湾一方面利用美援,推行经济上的变革,稳定农业,扶植工业及中小企业;一方面透过《戒严令》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等法令,配合党、政府、军队、特务的结合掌控,持续政治与社会上的强势压制,巩固一党专政体制,造成许多反对言论或行动,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直到1970年代,都被认为是国际社会中中国的合法代表,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逐渐增加。
1971年,联合国即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之际(第2758号决议),迫于外交环境困厄,国民党政府坚持“汉贼不两立”,加上美国方面“亲中”的意向清楚[16],宣布退出联合国,此后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下滑。1979年,与美国断交,对中华民国的外交处境也造成冲击。台湾的党外团体也开始透过私下发行的政论杂志,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抗争,要求全面落实民主政治与言论自由。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发生的美丽岛事件,是规模最大的民主抗争事件,随之而来的对被逮捕相关人士的军事审判也引起社会注目。[17]
1980年代,陈文成命案、江南案、十信案的相继爆发,加上党外人士的对抗,使国民党的统治权威受到严重打击,终于在1987年宣布解严。随着总统蒋经国在1988年去世,蒋家父子两代的统治也随之结束。1991年5月1日,政府宣布结束“动员戡乱”,结束多年部署的反攻大陆之军事计划。继任的总统李登辉推动民主化与台湾本土化政策,陆续推动六次修宪,并在1996年举行首次总统直选。1999年,李登辉在接受德国记者专访时提出了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为两个对等的国家。台湾内部虽有统、独两派立场,但是因为外交情势及环境综合考量,基本态度为维持现状。
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进步党提名的陈水扁、吕秀莲当选第十任正副总统,写下首次政党轮替的纪录。2002年8月,中华民国总统陈水扁公开表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是“一边一国”,引发台湾、中国大陆及美国各界的争议。2004年,陈水扁及吕秀莲当选连任(参见三一九枪击案及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条目)。次届的正副总统选举,将在2008年举行。
生态
台湾位于亚热带与热带,以及大陆与海洋的交界处。气候条件使早期的台湾利于生物生存,台湾海峡的隔离,则使冰河时期经由陆桥从欧亚大陆迁移而来的物种,形成为岛上的特有种。另外高山对季风的阻挡能使岛内环境变化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异。复杂的地形则会导致地理隔离,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18]。流经菲律宾、台湾与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营养来源,一方面带来海洋动物与浮游生物,一方面则带来南方植物。
台湾陆地的森林种类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响。海拔1500米以下是阔叶林,1500米以上则是针叶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则是灌木或草原。不同种类森林所构成的环境,也是各种植物、动物、与真菌的栖息地[19]。台湾的海岸线与邻近海岸地区,过去拥有广大的红树林与沼泽,并因此孕育许多生活在潮间带的动物。但现今大多已经消失,只保留在少数区域,例如台南的七股湿地与台北的淡水河河口。此外最南端的恒春半岛,至今仍存有热带季风林与珊瑚礁。由于人类在平地的开发,大型野生动物大多分布在山区或较稀少的平地森林中。
由于人为的破坏,带给了台湾部分物种的负面影响,有的甚至濒临灭绝或已灭绝。如:福寿螺与吴郭鱼这两个外来种引进后,因欠缺天敌的制衡下,过度繁殖,导致台湾原生的田螺和鲫鱼大为减少;17世纪时曾经满山遍野的台湾梅花鹿,因长期过度捕猎大量鹿皮外销日本等地,以致于目前野生的台湾梅花鹿已经灭绝。
为保护自然风景及野生动植物,台湾政府自1983年起已公告成立7座国家公园。另为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1986年起也陆续公告19个自然保留区。
政治
目前台湾最受到争论的政治问题是两国问题。两国问题主要是围绕台湾(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尽管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并以中国观点认知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但仍与台湾保持着半官方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宣称拥有台湾主权,而在国际上压抑台湾的国际空间,造成两者之间的冲突。依据中华民国宪法总纲,中华民国领土仍及于‘固有疆域’(含中国大陆与外蒙古)。现今大部分台湾住民认同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的比例逐年上升[20],且认为台湾(中华民国)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目前台湾岛内形成了以中国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以及民主进步党为首的泛绿阵营两大体系,双方阵营在台湾主权地位及与中国关系的议题上看法大相迳庭。中国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主张终极统一(中国国民党:依循国统纲领,在台湾优先的前提下,逐步迈向民主、自由、均富的统一[21];亲民党:三阶段整合论,第三阶段迈向政治整合[22]);而民主进步党为首的泛绿阵营(主要政党包括民主进步党及台湾团结联盟)则主张建立台湾主体性。[23]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具有一票否决权,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必投反对票这一个大前提下,台湾无论以什么样的名义都无法成功加入联合国。原因在于台湾为未被国际普遍承认的国家,世上多数国家承认一个中国,故认知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多年来两岸之间的交往逐渐密切,台湾民众越来越了解一个中国的统一政策,然而极少数台湾人会信任一个中国的统一政策,但也极少数人会支持台湾独立,关于台湾的未来发展以“希望维持现状者”居多数。
人口与族群
台湾目前总人口约2288万人(2007年4月统计)[24],可分为四大族群:原住民、福佬人(或称河洛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约占总人口2%[25],其余绝大多数为汉族。其中又分为“本省人”(86%)以及“外省人”(12%)。本省人主要为福佬人(73%)和客家人(11%),已经在台湾生活许多代。外省人是指1949年跟随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来台的新移民以及其后代。由于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区如眷村外,两者已不易分辨。客家人主要遍布于北部桃园新竹苗栗地区,鹤佬人则平均分布在台湾各县市。
近年来由于台湾经济以及生活水平的提昇,吸引世界各地许多族群来台工作,其中以东南亚人民为主,例如一些外籍劳工(如:泰劳、印尼劳、越劳)、帮佣看护(如:菲佣、印尼佣、越佣)等,还有一些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偷渡者。近年来,部分台湾男子以东南亚或中国大陆的女子为结婚对象,在台湾一股称呼为“外籍新娘”(外籍女性配偶)或“大陆新娘”(中国大陆女性配偶)以及其婚生子女的新住民族群,已经隐然形成。这些女性,希望社会能称呼她们为新移民女性。由于台湾人与东南亚国家人民通婚(大部份是台湾男性和东南亚女性通婚)日益增加,亦有所谓的第五大族群的称呼。
目前中华民国官方承认的台湾原住民共有13族,其中传统9族包含了原统称为高山族的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排湾族、鲁凯族、邹族、 赛夏族及兰屿上的达悟族(旧称雅美族),近年太鲁阁族由泰雅族划分出来,而撒奇莱雅族由阿美族划分出来。属于平埔族的则有邵族与噶玛兰族也获得承认。至于其它平埔族族群划分虽已有学术研究,但官方尚未认定,而目前属泰雅族一支的赛德克族正积极争取成为第十四个原住民族。
语言与文字
文字上,台湾使用传统的正体中文(即繁体中文,中国大陆地区则使用简体中文)。由于义务教育的落实与战后初期的强制推广,官方语言国语是目前台湾最通行的语言,常见外国语言为英语和日语。台湾也保留了各族群、省份原始的语言与方言。如原住民各族的语言(以高山族为主)、方言河洛话、客家话以及其他各省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与客家话为大宗,而平埔族由于与汉人通婚,加上生存压力,其语言大多已几乎消失殆尽。[26]目前在火车站和机场,都会以国语、闽南语、客语和英语四种语言播报。此外,由于日本曾在二战前统治台湾,年长者普遍可使用日语。而满语虽为台湾清治时期官方语言之一,但事实上在台湾并不通行。
中华民国政府所推行的国语是以北京话为基础,但由于国语已经在台湾地区独立发展了50年以上,以致于渐渐与在中国大陆所使用的“普通话” 出现差异,部分语音因与台湾本土语言相互影响,造成卷舌音、儿化韵逐渐消失等等。词汇上亦多处不同,有些来自台湾本土语言的新词汇(主要是河洛话):“杠 龟”(没有收获)、“衰”(倒楣)等等,有些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分裂后交流变少,造成了用词习惯的差异,例如:大陆用词多用“圆珠笔”,台湾 用词多用“圆珠笔”,于是有语言学家因此称之为台湾国语或台湾华语[南方方言尤其江浙方言的普通话发音,“圆珠笔”[垃圾]为佐证]。
台湾汉字拼音使用注音符號(舊稱注音字母)。音译早期普遍采用威妥玛拼音,至今外国对于台湾的人名及地名音译大多沿用此拼音法。教育部过去曾公布注音符號第二式,预定作为官方标准,但并未推广或强制使用,甚至连同属中央部会的交通部和外交部,在音译地名及人名时都不使用注音符号第二式。民进党执政后,教育部为了使全台译音拼法一致,于2001年通令使用由中央研究院余伯泉主导规划的通用拼音,但是泛蓝政党则认为应使用中国大陆制定的汉语拼音(此拼音为ISO国际标准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因此引起了很大的风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不同调,如:台北市政府原采通用拼音,自前台北市市长马英九就任后,改用汉语拼音;高雄市原采用注音符号第二式,现在逐渐转为采用通用拼音。详细内容请见注音符號。
语言教育
从2000年开始,民主进步党执 政并奉行本土化路线,河洛语、客语和原住民语言的教育得到了推广。而在戒严时代,国民党推行说国语运动,限制方言使用。现在出现有一些年长的本省人不懂国 语,也有老外省人不懂闽南语的现象。而目前青年人对母语的听说能力都大幅下降,所以教育部在国小教材中加入乡土教材推动闽南语、客家话、原住民语等等。
在外语上,台湾政府与民间非常重视英语教育,许多人从幼稚园就开始学习英语,也有大量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由于受到日本文化外来的影响,年轻人之间学日语的也不在少数。
教育与学术
台湾教育的开端肇始于1666年郑氏王朝时期,郑经采纳咨议参军陈永华之建议,在今之台南市内兴建台湾首座孔庙,又称“全臺首學”,并创办学院、建立考试制度。清领时期,官方设办了府学、县学,民间也私设有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教育机构,并于1887年起开办西式学堂。[27]
日治时期自1898年起对台湾人实施西式的初等教育,日语教学是其重点,作为其贯彻殖民政策的工具。之后,亦发展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但在日本人差别待遇、隔离政策的原则下,台湾人子女升学机会有限,有不少学生因而负笈日本内地求学,并成为1920年代台湾非武装抗日运动的中坚人物。1943年,日本在台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
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后,以日治时期已经推动的义务教育及中国的教育体制为基础,实施改革学制、改订课程、甄选及训练教师、实施6年国民义务教育等政策,当时整个国民教育的重心是放在普及国语、灌输三民主义上。为了提高国民教育素质,自1968年起,台湾开始实施9年国民义务教育。目前,义务教育在台湾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台湾教育的普及是台湾后来民主化以及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在台湾政府已逐步推行12年国民义务教育,预计于2009年实施。[28]
在高等教育方面,战后初期台湾仅有国立台湾大学、台湾省立农学院、台湾省立工学院、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四所大专院校。1950年代,为因应人才需求,国立政治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东吴大学等大学陆续在台复校。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政府为平衡各地高等教育资源,陆续新设或改制多所国立大学,亦鼓励私人兴学,目前台湾大专院校数量已突破160所。
台湾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是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会定期选出院士。另外主要的研究机构还有工业技术研究院、国家卫生研究院等。
文化与传统
以河洛人为代表的河洛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与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岛上共处融合。同时,还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岛文化[29]。除此之外,由于日本曾经统治台湾50年加上欧美对台湾的深深影响,台湾文化也染上了这些地区的印记。
与曾经受到文化大革命洗涤和苏联文化影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比,台湾文化具有更鲜明的传统色彩。很多在中国大陆已不被熟知或消失的中国传统习俗在台湾得到了传承。在汉民族之间,家族成为社会组织中重要的单位,祖先崇拜等传统性家族仪式现在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传统的农历作为基础的旧历新年、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台湾属于公共假日。也有不少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妈祖、元宵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盐水蜂炮、千岁爷绕境仪式的东港烧王船、中元普渡时的头城抢孤等等。
原住民文化各族各有特色,布农族文化为射耳祭(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与小米祭、皮衣制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邹族则是战祭、收获祭与揉皮技术;赛夏族每二年举办一次矮灵祭;达悟族的飞鱼祭;排湾族人的五年祭;鲁凯族的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卑南族则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锄草祭;阿美族的无半音五声音阶等等。
在外来文化中,以日本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最大,从以前的温泉、日本酒、杂烩、和室等等,到现在卡拉OK、电视剧、漫画、动画片、电视游戏,且目前台湾有十几个电视频道播放日本节目,影响可谓深远。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蒐集日本的流行资讯,这些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人被称之为哈日族。
欧美文化也对台湾影响不少。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与基督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的角色,如台语诗歌的改编,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欧美教育在台 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的教改就是基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的影响。而美国电影文化已经强 势的将台湾本土电影文化逐渐压缩空间,欧美的现代建筑思想,如玻璃帷幕的摩天大楼,集合式的社区公寓,河滨公园等,也影响了台湾的建筑文化。
台湾意象
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于2006年年初由民众和网友以手机票选和网络票选出足以代表台湾的台湾意象24名,共有529,676票。
分别为布袋戏、玉山、台北101、台湾美食、台湾鲑鱼、台湾岛屿图、阿里山、花莲太鲁阁、原住民图腾、云门舞集、总统府、日月潭、客家桐花、歌仔戏、庙会、野百合、高雄爱河、蝴蝶兰、晶圆、圆山饭店、凤尾蝴蝶、台湾猕猴、24小时的生活、元宵花灯。
民众自行推荐的意象前五名包括KTV、小绿人、慈济、台湾人的精神、淡水。
经济
台湾经济是一个由政府当局主管投资和逐渐减少的国外投资引导的动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政府在经济体系内扮演的角色逐步缩小。实施市场经济后,不论投资、消费或储蓄等皆能自由选择,很多大型的国营银行及企业逐步迈向私有化。过去30年内,平均年均经济成长率达到8%,而出口导向政策赚取的外汇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证。台湾的外汇储备是世界第3。根据中华民国行政院主计处的统计显示,台湾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毛额,在1961年是153美元,2006年已成长至16,030美元。
经济发展
在日治时期,台湾在日本经济上的地位是食粮补给基地,仅有少数的食物储藏加工业和轻工业[30]。国民政府迁台后,将台湾视为武力反攻大陆的基地,奉行军事优先的经济政策。自1960年代起,台湾轻工业发展快速,重工业则居于次要地位。政府为了增加出口换取外汇,还设立出口加工区来增加外贸收入。
到了蒋经国时代,为摆脱石油危机,政府致力推动十大建设,为台湾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时恰逢越南战争,美国向台湾订购大量物资,这些因素都促使台湾经济快速起飞。由于经济发展成功,台湾遂晋身亚洲四小龙行列,亦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之后政府注意到重工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实行积极的产业政策,设立中国钢铁、中国造船(今台湾国际造船和中国石油(今台湾中油)等大型国营企业,亦有美国华侨返回台湾设立电子厂,如台积电、联华电子等也取得成功。
1980年代,政府成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大力鼓励内外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科技产业,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密集型科技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民间中小企业也被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影响。台湾的个人电脑主板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台湾成为NIEs国家。
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由民主进步党总统候选人陈水扁、副总统候选人吕秀莲当选,政党轮替所造成的政经效应导致隔年经济首次出现1947年以来的负成长。另一方面,由于台湾的电子工业多为ODM,除宏碁现为世界第三大电脑品牌、捷安特已成为世界知名高级脚踏车品牌外,华硕、友讯、趋势科技、微星科技、长荣集团…等等未来仍有发展空间。中华民国政府至今没有完全打开台湾企业赴中国大陆投资的限制。此外,民进党政府提出了新十大建设,希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新产业的养成。
经济结构
台湾经济是全球第15大的经济体系,特色为中小型企业众多,与日韩以财阀为主体截然不同。
经济结构已经逐渐由高科技产业取代原先的劳力密集工业,且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合计比例逐渐过半的形势,但也面临传统产业快速外移(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磁吸效应”)的问题。
台湾的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大多数电脑电子零部件都由台湾生产。对外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日本和美国长久以来一直是台湾前两大贸易伙伴,但在2005年后退居二三名,中国大陆成为台湾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2006年进出口贸易前十名为:中国大陆、日本、美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澳大利亚。
另有部分转向欧洲和东南亚市场,台湾还是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主要投资来源,此外,在中国大陆有5万多个台资企业,长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属则有上百万人之多。
交通
铁路
台湾的主要铁路是由国营的台湾铁路管理局负责营运。台铁的路线主要包括西部干线、北回铁路、南回铁路、东部干线。合计环岛一周。主要的列车型号包括负责长途客运的自强号、莒光号、复兴号,及负责城际通勤运输的区间车等。
在台北都会区,捷运也是主要的铁路运输。第一条捷运是1996年的木栅线,至今已形成双十字路网。高雄捷运也将在2007年通车[31]。
2007年2月1日,台北市到高雄市左营的台湾高铁开始营运。台湾高铁是规模庞大的BOT建设案。其车体技术采用日本的新干线系统,是日本新干线系统第一次在非日本区域商业营运。从台北到高雄只需90分钟。高铁的出现冲击了台湾航空业的经营。
在台湾糖业与林业的繁盛期,还有专门的的糖业铁路。但在1980年代后,这些糖业铁路基本都停止运营。目前,台湾还有两条高山铁路,即为阿里山森林铁路和太平山森林铁路。
公路交通
台湾在基隆到高雄之间修建有中山高速公路和福尔摩沙高速公路以及台北至苏澳的蒋渭水高速公路三条南北高速公路。而省道更遍布全岛,许多客运公司专门经营在各大都市间的客运。过去这项工作是由公营的台湾汽车客运负责。
至于长途运输方面,1990年代开始,民营业者开始以低票价及豪华设备服务为号召,大量抢占原本由台汽一家独占的市场地位。为了提升竞争力,2001年后,台汽民营化,并更名为国光汽车客运。目前台湾的长途公路运输以国光客运和统联客运为市场龙头。
空运
台湾目前有台湾桃园国际机场、高雄国际机场和台中清泉岗国际机场三个大型国际机场。在台湾岛内的各大都市间与台湾本岛和各离岛之间,都有飞机穿梭。台湾最主要的航空公司是中华航空公司及长荣航空公司。除此之外,还有远东、复兴、立荣、华信等航空公司。
海运
台湾主要的货柜港有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花莲港与苏澳港。另外还有较新的台北港和较古老的安平港。高雄港是其中最大的港口,负责台湾60%以上的货物装卸与75%以上的货柜装卸[32]。
目前在台湾本岛与澎湖、金门等离岛之间,船舶依然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台湾到澎湖列岛之间的船舶有台华轮(高雄港)、今日之星(台南安平港)、满天星客轮(嘉义布袋港)。每日均有航班。台东富岗港到兰屿和绿岛之间也有航班。台湾本岛到金门之间的航班则是从高雄港出发的金门快轮。台湾本岛到马祖之间,则有从基隆港出发的台马轮和合富快轮。另外可以从金门直接搭船前往中国大陆的厦门。
宗教
台湾对于宗教信仰接纳度颇高,且政府与宗教之间亦无关联,举凡佛教、道教等等宗教信仰皆有一定的追随者。就信仰人口而言,佛教与道教为台湾两大宗教,而其它宗教虽然较不普遍,但也拥有不少的信众,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一贯道,此外,新兴宗教与气功法门等广义的宗教信仰,在21世纪的台湾也各有不少的信徒,并常有相当活跃的传教活动。
台湾民间普遍祭拜著妈祖、土地公、关公、城隍、孔子等角色。如今,佛教、道教等宗教在台湾的区分已经非常暧昧,他们相互影响融合。在寺庙中各种不同宗教的神灵被共同祭祀也是常见的事。然而在原住民部落则多信仰基督教。在台湾,民间宗教对社会生活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比方说旧历(俗称农历)3月23日的妈祖诞辰,5月10日的王船节,7月15日的中元节和10月22日的青山王诞辰;每逢这些节日皆有许多民俗活动传承举办著,热闹者更可达两天三甚至更久。[33]
世界遗产潜力点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受制于国际社会的现实,中华民国一直无法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因此目前台湾没有任何地点或景观被登录为世界遗产。
自从[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推动台湾世界遗产潜力点评估工作,于2003年评选出12处具有登录为世界遗产潜力的地点及景观,包括5处自然遗产、5处文化遗产、2处复合遗产,并在各地举办巡回讲座,推动社区认同、基础研究调查、保护措施等工作。[34]
自然遗产潜力点
文化遗产潜力点
- 淡水红毛城及周边文化景观(台北县)
- 金瓜石及周边文化景观(台北县)
- 卑南遗址(台东县)
- 兰屿达悟族聚落及自然景观(台东县)
- 金门传统聚落(金门县)
复合遗产潜力点
体育
至今台湾多以“中华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义参加国际体育竞赛,目前台湾实力较具国际水平的项目包括棒球、垒球、跆拳道、台球、乒乓球、羽球、网球、软式网球、射箭、射击等。2004年雅典奥运靠著跆拳道选手陈诗欣、朱木炎夺下奥运参赛史上首两面金牌。2009年于高雄市举办的世界运动会,将成为台湾首次主办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详见:中华台北国际大型运动会奖牌列表)
棒球
棒球可说是台湾最为受欢迎的运动,早在日治时期就已由日本引进台湾。自从1968年台东县红叶少棒队击败来访的世界少棒冠军日本队后,开启了台湾三级棒球的黄金时代。[35]1990年,中华职棒正式成立,台湾成为继日本、韩国之后亚洲第三个拥有职业棒球联盟的地区。之后一度因爆发签赌打假球事件及台湾大联盟的成立,导致观众人数锐减,但在2001年主办第34届世界杯棒球赛并夺得第三名后,台湾棒球的热潮再现。在经过数年的棒球热潮后,中华职棒的票房在2006年球季呈现大幅衰退,一般认为与王建民掀起台湾球迷收看大联盟的热潮,进而体认到台湾职棒竞技水平与国外的差距,加上认为中华职棒对自身问题(如成立二军、球员待遇等)不能反求诸己所致。
早在日治时期就已有台湾棒球好手前往日本打球,绰号“人间机关车”的吴昌征能投善打,于1995年进入日本职棒名人堂。1980年至90年代,郭源治、郭泰源、庄胜雄因为在日本的优异表现,被称为“二郭一庄”。近年来则有许多球员赴美打拼,目前已有陈金锋、曹锦辉、王建民、郭泓志等人曾经登上美国职棒大联盟的舞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